讨论区>交流
楼主

设计疯人院

毕业三年,别人都成熟了,他却优秀了

交流浏览4.2k回复0时间2020-08-31



在普象和名创优品组织的一次设计比赛中
认识到他
最终他也靠着出色的设计
几乎是所有评委一致通过的
拿下了那次第一名
后来了解他刚毕业三年
三年,设计师通常的成长标记是
“成熟了
这时的设计师比较好用
具备设计执行所用的技能和基础知识
但他的作品里
却透露着一种优秀和敏锐


丁东军
江西省赣州市人

若有人认识我的话
很大可能是因为两个设计
一个是脊兽系列的移动电源
(普象和名创优品的那次故宫文化比赛作品)

这个电源是一个文创产品
设计的初衷是想要摆脱
文创产品平面化、刻板化的固有印象
用一个大家非常能接受的方式
创造出一个不一样的产品
在这里,产品的功能只是一个载体
更想把故宫的文化,趣味表达出来


而另外一个是面包机加湿器
这是一个很情感化的设计
功能很正常不过
通过共情化的意向载体
温和的线条语言
细腻的操作体验
让用户满足需求的同时
在视觉情感和交互方式上
更能达到不一样的体验
这两个设计我都非常喜欢
遗憾的是暂时都还没有量产
一个是因为市场原因
一个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

从2017年到现在已经毕业三年了
依然觉得自己是个新人
每隔一阵子就能学到一些半些新的东西
在一开始,我觉得方向是很清晰的
不太好的地方是好像走着走着
就开始模糊了
就不得不按停自己
重新找回方向
回顾自己的成长
尤其是对于设计,从懵懂到职业
其实就是在不断的模糊,不断的选择方向
不断的放下既有,不断的补足自己



科幻幻想和设计幻想

回想起来,走上工业设计这条道路的启蒙
最早应该是初中的一个暑假
CCTV8播放科幻美剧《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
当时就觉得:喔,原来还有这么有意思的电视!
里面的男主形象和他发明的那些东西
简直能满足我对于科学家的一切幻想
从此我认识了“科学幻想”这个词
机缘巧合
有次去书店在杂志堆里面
突然看到了一本叫《科幻世界》的小说杂志
从此正式走进了科幻的世界
到现在我依然记得
那本已经被我翻烂了的是2007年5月刊
封面是一个抱着头盔站在甲板上的女飞行员
眼神坚毅,望着远方
从此我就迷上刘慈欣、王晋康
何夕、柳文杨等作者
创造的未来世界里不能自拔
故事看多了,就想自己写
高二尝试着把一直有在构思的一个想法
写成了一个四五千字的短篇
投给了杂志里面专门给学生准备的一个栏目
没想到直接选中了
导致我有段时间
一度认为我会走上文学道路
然后迅速写了第二篇,结果被退稿打击
这算是我的人生中
没有选择的压力下的第一次选择

(图:看过的《科幻世界》)
 
相比于科幻小说中的全靠想象
科幻电影中的能看见的形象
就更是让我欲罢不能
慢慢的,我也开始做一些概念设定
初期主要是男生都爱的机甲战机之类
课余时间在纸上涂涂画画
当时还用坏掉的机械闹钟
和捡到的断路器零件
拼了一个部分关节可动的机器人
发到贴吧受到了不少夸赞
所幸还能翻到这个帖子


记得不知道在第几遍看过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之后
一连几个星期的时间
我都在设计属于我的那辆
能自动驾驶的汽车是什么样
可能因为念的是理科
甚至像模像样做了汽车的Package设计
现在看来拙劣的手绘图
在当时我能脑补成世界上最完美的设计
我自认为对产品的兴趣
在那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平时看到家里面的东西家电各种产品
总是好奇于它是怎么运行的
家里面能接触到的电器
几乎都在一个个寂寞的周末被我拆了个遍
琢磨每一个部件的作用
觉得应付不了的结构我就搁置着
在母亲下班之前把各个部件装配回原位
长期在课堂上开小差
设计出我的第四代国产单喷战斗机
自动驾驶汽车、三轴无人机、动能步qiang
外骨骼机甲还有星际战舰等等产品之后
终于,我自主走上一条素质教育之路
把成绩变差
并且把高考考砸了
复读完一年,想的就是走远点
然后一定要念个能设计这些炫酷玩意的专业
当时还同样痴迷于汽车杂志
于是报考的专业就是工业设计和车辆工程
由于有汽车设计专业的学校分数都不太够
且只招艺术生,就想设计不了汽车
也能接触点相关行业
最终被华北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录取
也就正式走上了
超光速星际战舰设计的行当(捂脸)!



工业设计认知

真正的工业设计和设想的完全不一样
学校没有教我电磁炮和动能步qiang的设计
一点都不炫酷
而是从生活中每一个我们触手可及的产品
第一堂课上
系主任给我们介绍这个专业的时候
随手拿起了旁边的百岁山矿泉水
问大家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然后从结构原理和美学上给大家解析了一遍
当然,也说到了这个瓶子一直被大家吐槽的点
瓶口部位太平导致最后一点水不容易喝到
当时我就被这些学问深深给吸引住了
大二有幸加入了学校的ID工作室
除了课堂上的信息
偶尔也会接触到一些设计项目
慢慢的开始认知到
再微小的产品
似乎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知识和细节
从功能,从体验,从造型,从美感
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深入去研究
这时,学好工业设计的意愿已被激发出来
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专业

(图:大学的一些设计作品)
 
在大二和大三的暑期
分别去了天津一家电动自行车设计工作室
和天津龙创汽车设计实习
在深入接触了汽车设计相关知识后
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定位
发现自己可能并适合汽车设计方向
之前更多的可能只是
喜欢超级跑车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
并不对汽车其他方面特别有兴趣
于是毕业之后,选择了只身回到南方
我要去设计一些更贴近民生的产品

(图:实习期间的设计项目)
 
设计师的控制欲

对于第一份工作
我当时的想法是先去设计公司
让自己在工作初期
接触到尽可能多和全面的项目
快速成长
职业意向第一站
自然是有着“设计之都”称号的深圳
遗憾的是,投了几个意向公司后
要么没有回信
要么待遇实在是不理想
说实话着实给我火热的心
浇了一小盆冷水
最终,我还是求助于老师
在老师推荐下
来到了一个师姐在的杭州木马设计
刚正式踏入职场的自己
自信而有激情
更开心的是
遇到了一群同样有设计热枕的小伙伴
和优秀的上级
在短暂的时间获取了大量的设计知识
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除去专业相关的
其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经理说的一句话:
设计师的控制欲都是很强的!
的确,设计师的控制欲确实都是很强的
设计本身就是带有一定主观意味的东西
要是没有控制欲
也说明你本身就对自己的设计不认可
你又怎么能忍受别人去改变你的设计
去干涉你的思考
诚然,和工作年限无关
不同的人水准有高有低
对设计的感知有优有劣
但是经验是可以吸取的
思维也是可以被分析的
于是我意识到
相对于功能和外观之外
我需要学习到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培养自己的设计思维
而不是在产品的功能和外观的表面反复徘徊
只有这样
才能支撑住作为设计师的控制欲


(图:部分在木马设计的作品)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8年,我还是回到了深圳
目的也很明确
就是寻找一家自己喜欢的
又有相对成熟的设计体系的公司
面了几家后
选择了飞鱼设计的深圳分公司
一段时间下来,工作上面稍显吃力
但积累的项目成果
也证明我回深圳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一个正式的项目
是给王者荣耀人物音箱配一个智能底座
使之变成一个主打游戏场景的智能机器人
这个项目思路其实是比较清晰的
IP类的产品,和IP文化结合
有针对化的功能,有相对应的特征元素
而这些元素都是别人已经创造好的
重点在于整套功能交互的定义
以及设计元素的提练融合演化
在产品经理的带领帮助下
和甲方反复的核对沟通
项目进行的还算顺利
而其中还让人印象深刻的是
项目各相关方的配合度和专业度都非常高
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完成优秀
第一次感受到和别人一起合作
原来可以这么愉快
(图:部分在飞鱼设计的作品)

在设计公司的好处是项目的多样性
短短的一年下来
在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项目之后
不仅设计技能在进一步提升
针对设计的思考也自觉得开悟了
当一个新的项目着手设计之后
会从各个维度去思考分析
从市场,从环境,从功能,从技术
从外观,从趋势,从用户,从体验
要去梳理分析的越来越多
每一个项目的细节,都在不断变化着
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
就像经理说的,不要当设计美工!
在每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都要有产品经理的思维
对产品要摸清摸透,每做完一个项目
都要做到别人都忽悠不了你
因为你因为这个项目
成为了项目相关的行业专家
而不是一个设计美工


体验为王

产品的本质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是在或者技术,或者成本
或者市场等等各方面的条件下
要做出优秀的产品却很不易
而对优秀产品的评价标准也是角度不一
在我短暂且浅显行业经验下
我无法推导出什么是优秀的产品定律
但是我觉得
就像图书馆管理员说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对于产品设计,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在设计公司
大部分设计出发于客户的需求
产生于体系化的流程
完善于设计师的思考和执行
大部分到此为止
但是,这个过程和用户的交流似乎还不太够
和各方面参与方的了解似乎也不太够
我觉得需要找一个更加接近用户的方式

在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分析行业现状和趋势
整合技术原理和结构
这些虽然重要
可是对用户来说,都不在乎
他不需要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不需要知道使用了什么绝美的设计风格
牛逼的技术、昂贵的工艺
只要在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
会想:喔,我想要这个东西!
这或许就足够了
功能能为用户提供体验
美学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体验
这样的想法
逼着自己又要去找下一个方向
找一个处于增长式发展的行业
且设计能在其中发挥足够的作用
接触到足够多的用户反馈市场反馈
产品丰富度足够高又有统一的方向
能对接到第一线的各相资源
这些也是我加入几素科技的原因

(图:部分在几素科技的设计)

 一段时间下来
确实碰到了很多之前没碰到过的问题
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产品
背后需要做的功课要很多
一条曲线,一个R,一个纹理
每个细节都是一次选择
每一次选择都要谨而又慎
优秀的产品
就是这样方方面面合理选择的结果
同样,对我们自己的路
并不是一两次选择
而是不断的思考
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尝试


 


原创



收藏
回复

发布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