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去意大利领奖,中转荷兰阿姆斯特丹,停留1一天去拜访了认识多年的荷兰设计师Edwin Muler,到他的工作室参观交流。
场景一、
他到机场接我们直接到他的工作室,一路上我们蹩脚的英语加上翻译机交叉交流,都很兴奋,因为多年不见,我们还是对设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路过宜家设计中心我们驻足参观了一会,设计师的共鸣能力想起宜家的设计师作品用意念穿墙夸时空交流了一下。
场景二、Edwin 的工作室在老城区,我们穿越了很多中世纪的建筑和敦堂,沿着小河走到像上海弄堂一样的街区,我很意外我突然明白”老外为什么喜欢上海的老洋房了”,工作室就在一排两层的建筑内,街区很窄,只能同行2人的宽度,但路边邻里都在热情的打着招呼,喝着咖啡。每家门前都摆放各种花草。我知道这个环境塑造了设计的“松弛感”。
场景三、工作室内面积不大,但内部的陈设设专业的设备足已震慑到我这个在中国干了近20年的设计师老兵,我一眼就明白我们国内工业设计师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在哪,这种冲击力,可能只有深耕多年才能体会的到。(视频中体会能感受到那种冲击力的一点点)
场景四、在荷兰遇到了一个粉丝,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读工业设计的小莫,邀请他和 Edwin一起用餐交流。小姑娘的英语能力,我望尘莫及只能买单付款(老板娘是温州人)。
小小心意,大大鼓励
本文章版权归 李铁彬 所有,禁止匿名转载及个人使用,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原作者。
举报
延迟退休
看了几遍,沉淀对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但企业更喜欢年轻的,如果设计工作超20年,估计都找不到工作。有点矛盾!
好棒的分享!看到另一种设计师的状态,值得参考和学习!
感觉还是和成本有关系,如果什么都给别人做能赚的钱可能就不多了,国内配套完善且便宜,分开做也蛮好
确实不错,环境清幽。设计能得到实时的感觉反馈。
我也憧憬这样的生活,一个人开个小小的工作室。有客源,自己潜心做设计!
感谢分享,相比于国内,他们借助项目孵化自己的创意的机会更多,当然个人自信的表达和动手的意愿也需要更强,这对设计师自身的要求更高,离不开前期大量的美育和资金的培养投入。国外的企业也愿意提供一定的容错的时间和空间。这不单单是文化差异,毕竟国内很多做供应商起家的甲方没有多少这方面的预算和耐心,做好追随者的自信就是等待技术进步后能否规模化降本,乙方的角色是锦上添花,为能否扮猪吃老虎打造爆款许愿。当然,国内不乏创新导向的企业,不过比较乐忠体系化培养团队,每个人都是可靠的螺丝钉。
看完最大的感触是 国内的设计多在于书本理论,老外的动手能力真得太强了,我看视频感觉他能自己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自己搓出来 cao
优秀
优秀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