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八月份,四川因为干旱,导致众多河流干涸,发电量减半,这个发电大省也开始限电,并让电于民。限电的背后是广袤的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在我的故乡达州出现了玉米和水稻被晒干的情况。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二次遇到四川干旱并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第一次还是在五岁多的时候,干旱了一个多月(记忆有误差),家家户户每天都要用水桶蓄水,来保证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
所以我的记忆中是有对干旱缺水的恐惧记忆的。通过如下这张水资源图,你也就知道了如今的四川广袤土地,是如何深深被这一条条大河大江孕育出来的。
古蜀为何独树一帜?
成都平原这块曾经坚硬的区域,在地球大陆板块相互移动挤压过程中,岿然不动,然后就造就了今天的四川盆地。
四周群山环绕,加上西部和四川盆地几千米的高度落差,岷江于是在这个区域形成了超300米后的厚的冲击扇,有水有土地加上古蜀的温润气候,古蜀人开始从西北高地不断的迁徙过来,这也是为啥东汉末年分三国,是荆楚百越、中原以及巴蜀。
因为这里地势以及粮草能满足他们积累人力与物力。
神秘的三星堆?
前段时间去博物馆看了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通天的青铜神树,1.72的青铜大立人,以及纵目青铜面具。在看了三星推文明后,结合这次的四川干旱。让我更加理解了四川人民一直以来与水的生存智慧。
古蜀人与水斗,1.0版本
从古蜀文明开始,第一代古蜀王蚕丛到最后一位“蓉漂”丛帝,一身都在跟水斗争,由于广袤的成都平原,下游没有被打通,水就很容易泛滥导致洪灾,每次他们都只能遇到水灾就往山上跑,洪灾过后在换回到平原生产生活。
五位古蜀王功劳各部相同,蚕丛建国后,与民同蚕桑、耕种,并承袭嫘祖先进的蚕丝技术。甲骨文中胜似蚕的“蜀”字,侧面表明了蜀与蚕的关系。
他的部落后代柏灌和渔凫让大家学会了捕鱼和农牧业。
青铜神树
此树高396厘米,树干残高384厘米。共有三簇树枝,每簇三枝,每枝中部长短枝,短枝上又结有花蕾,花蕾上则伫立着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共九只鸟;树侧倒垂一龙,缘树逶迤而下。
树的来历就与古蜀第三代蜀王——鱼凫有关。
励精图治的“望帝”—杜宇,被咱们四川人民称为古蜀农业之神。
他当王时,教导老百姓种植庄稼、搞好生产,深受人民爱戴,人们对他的尊称即为“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的“望帝”。
之后随着岷江上游冰山的融化,河流水势大涨,泥沙俱下,形成的洪水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
十二桥文化与其后的上汪家拐遗址文化之间有一段时期的现象。证实了当时蜀地洪水严重的事实
就在杜宇一筹莫展之际,有一年,忽然从河里逆流(随长江逆流而上到的四川)漂来一具男尸,尸体被打捞上来后便复活了,自称是楚国人(今湖北),名叫鳖灵。
这位颇具神秘的人物,在被杜宇招聘后,努力组织百姓开挖下游河道,打通巫山,让洪水能够被及时的排到长江。
洪水退去后,杜宇十分感激,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至此,古蜀时期算是四川人与水斗争的1.0阶段。
蜀人与水斗,2.0版本
成都平原洪灾治理正真根除是在秦国灭到蜀国之后,今天我们看三星推文明大概是在中原文明的殷商到春秋时期。
秦国派纵横家张仪和秦将司马错灭了蜀国后,李冰作为巴蜀郡守。
由于秦惠王灭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建立一个与八百里秦川一样的粮草基地,把成都平原作为秦国又一粮草大后方,所以农业的繁荣稳定至关重要。
繁农的第一步,就是李冰解决水患,也成就了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岷江的出水口,本来可以一直南下,但是遇到北面的玉垒山阻挡,就容易导致北面干旱,而西南洪灾。
李冰父子在勘察地形后,决定开挖玉垒山,让岷江水流入成都平原,同时在都江堰和平原交接的位置,制做了离堆。也就是上图的鱼嘴(用水泥和鹅暖石)分流形成内江和外江,再在金钢堤和宝口瓶位置做分沙堰。
从此岷江从波涛汹涌的洪水变成了润泽亿万百姓的涓涓细流。
水系的稳定,也让人口大增,逐水而居的四川人民,也演化出了四川上河帮菜(成都、乐山等)、小河帮菜(自贡、泸州等)以及下河帮菜(重庆、达州等),当然外省人都统一称为川菜。
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分享
小小心意,大大鼓励
本文章版权归 王海云 | WHY-ME 所有,禁止匿名转载及个人使用,任何商业用途均需联系原作者。
举报
今年更热
你不是湖建的嘛
🤙
泪目
6
好多同学都是达州的,大竹县的。父母都是铁路局的,我记得我爸每年夏天都回去达州出差,原因就是大水冲坏了铁路。或者是山体滑坡需要抢修。
👍
学习学习
人类的智慧
我也是达州的 哈哈哈哈 那次有些树也都缺水晒死了